辽南皮影戳子研究

2016.01.14 阅读量:45

      皮影的戳子又叫皮影身段,也叫皮影服饰。戳子是影人的躯干部分(包括影人的手臂、腿、脚部位),它与影人的头茬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影人。影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肢体的各种形态来表现出来的,是影人艺术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。影人通过肢体包括手、臂、腰、腿、脚的形态、动作姿势、动作幅度,来体现或是奔跑状、或是拥抱状、或作婀娜多姿状,来反映人物的行动状态,也是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——肢体语言。影人原本是没有生命的物体,但通过影人躯体的各种动作表现,赋予了它鲜活的生命和极强的艺术表现力。而这些活灵活现的肢体语言、动作姿势,是通过在影人的躯干中装有若干个关节,通过这些关节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。辽南皮影戳子安装的关节多少不一,有的是由9个关节组成的,但一般由10个或11个关节组成的(肩部1个、肘部1个、手腕1个,两只手臂共6个;腰部2个;膝关节1个,两只腿共2个,加起来一共10个)。前者占绝大多数,但表现动作形态不够灵活;后者较少,但动作比较灵活,适用于武打动作。同时,辽南皮影在影人躯干的表现上,艺人们是将服饰覆盖在躯干上面代替实质意义上的肢体,换言之,就是用服装来代替四肢,这是写实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。由于生活在社会各阶层人物的身份、性别、年龄、职业、等级、地位不同,存在差异,其用以掩盖在躯干的外着物品——服饰就有着天壤之别。       
      皮影服饰也有很多种类,不同服饰的款式、花纹,代表不同人物的身份、地位和等级。辽南皮影服饰在雕刻上主要采用阴刻的表现手法,用来特意表现服饰的花纹图案,强调服装纹饰美感。为了区别男女服饰,皮影雕刻艺人们还将影人脚上穿的鞋子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,根据不同的身份配以不同的鞋子。一般来说,脚穿朝靴、平底高腰靴靴、战靴的服饰为男性装束;脚穿高跟鞋(旧时称弓鞋或称寸子鞋)、绣花鞋的为女性装扮。当这些影人被搬到影幕上后,这些服饰便逐渐形成了戏剧化、典型化,从而,辽南皮影也由此演变而形成了具有明确程式化的服饰体系。

53.png

皮影各部分及关节示意图


一、皮影戳子的分类

      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、等级、地位,辽南皮影戳子可分为蟒、靠、铠、氅、袍、衫、衣等类。

1、蟒:蟒也叫蟒袍,因在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,也称花衣,明制也。明沈得福《野获编》云:“蟒衣为象龙之服,与至尊所御袍相肖……凡有庆典,百官皆蟒服,于此时日之内,谓之为花衣期,如万寿日,前三日后四日为花衣期。”蟒衣,始于明代,原本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“赐服”,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,明万历时阁臣多賜蟒衣。到了清代才称“蟒袍”,则列为“吉服”,凡文武百官皆穿。蟒袍为帝王将相、后妃、亲王等亲贵及一品到七品大臣等高贵身份人物通用的礼服,穿蟒袍要腰间戴玉带。蟒袍其款式阔袖,袍长及足。在古代,蟒袍加身是士大夫们的最高理想,意味着位极人臣,荣华富贵。戏剧中的蟒服具有极强的装饰性,其长袍阔袖的服饰造型,具有庄重感,华美的装饰图案,极具象征意义,体现中国服饰追求意境美、精神意蕴美的传统。借用夸张后宽大的水袖,丰富表演动作,传情达意。      

      蟒袍在性别上有男蟒袍、女蟒袍之分;在色彩上有黄蟒袍、白蟒袍、红蟒袍、绿蟒袍、黑蟒袍之别。其中黄蟒袍为皇帝所穿,也叫龙袍;白蟒袍为老年忠臣所穿;黑蟒袍为黑脸或奸脸大臣所穿;红蟒袍和绿蟒袍为一般大臣所穿。在纹饰的装饰上,有的在男蟒上雕有九条团龙图案,女蟒略短,下裳配裙子和身缀飘带。由于地域的不同,蟒袍的图案也有所不同。辽南皮影服饰中的男蟒袍基本上雕有一条阳刻的大蟒,上下斜向贯穿服饰的上身,腰间饰一圈玉带,一般在袖口、袍前、后襟下部刻有“海水江崖”图案,即在图案的下端,斜向地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,名谓水脚,水脚之上有许多波涛翻滚的水浪,水中立一山石,并有祥云点缀。“海水江崖”俗称“海水江牙”或“江牙海水”。“海水”意即海潮,潮与朝同音;“江牙”又称姜芽、江芽,似姜之芽,江芽的“江”与江山的“江”同音同字,它除寓意福山寿海、吉祥绵续之外,也寓有着一统江山、国土永固之意。即为官服之专用纹饰。有的也刻有其它花卉、几何图案。女蟒也有下裳配裙,身缀飘带,袖口或裙边刻海水江崖图案。

男黄蟒袍

男白蟒袍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营口市博物馆馆藏荷包初探

移动端网站